离天空最近的微笑回眸微笑列车中国唇腭裂

白癜风怎么办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314/4591211.html

  

离天空最近的微笑

——回眸“微笑列车中国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主题纪录片《扎溪卡的微笑》诞生记

这是一个关于命运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微笑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将命运转化为微笑的故事。

缘起扎溪卡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李济慈)时间回溯,年8月19日,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全球高级副总裁薛揄与北京颖众文化公司创始人杜强和央视纪录片频道导演王冲霄在微笑列车北京办事处进行会晤。谈话的主题只有一个:将“微笑列车中国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以电视传播的方式,让更多来自贫困家庭未治疗的唇腭裂病人得到手术援助。随着话题的不断深入,一幅幅画面仿佛呼之欲出。曾经执导过多部优秀纪录片的王冲霄按捺不住激动,同样激动的还有微笑列车中国项目的三位总监,孟杰,陈鹏和贺勤丰。几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就此展开头脑风暴,一个关于“微笑列车”的中国故事及其表达方式的构想渐渐浮出水面。

  远在大洋彼岸,微笑列车基金会奠基人王嘉廉先生和基金会高层的支持更让大家信心百倍,第一次的握手便奠定了日后长达两年的通力合作。

  年11月4日,纪录片制作合同书在京签订。仪式上没有惯常的鲜花掌声,每个人的心情是凝重的,肩上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同年12月23日,微笑列车中国项目办公室向全国医院和31个省市自治区慈善会发出《征集纪录片拍摄线索的通知》。12月25日,医院发来第一条拍摄线索,陆续,来自各地的20余条线索汇总到拍摄筹备组。年的元旦,导演王冲霄、副导演蒋浩和摄制组人员是在深入寻访中度过的。

  在20多条线索中,有2条深深触动了导演——

  一条是西藏扎溪卡地区一个还是大男孩般的父亲,和心仪的女子成婚生育,不想却生下一个唇腭裂的孩子。在救治孩子的过程中,他自己也经历了一次救赎,逐步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忍、充满责任感的男人。

  另一条是一位身居繁华都市,终日纠缠忙碌于繁琐人际,一度变得苦闷失落的年轻医生。在一次远足游历时,他偶遇一个唇腭裂儿童,通过对他的救治,医生也实现了自我心灵的净化和对职业的重新定位。

  两条线索几乎同时变成了纪录片拍摄手稿《扎溪卡的微笑》和《面孔》。经过一番征询、探讨、推敲、衡量……最终,《扎溪卡的微笑》以其风光的震撼和人物的质感宣布胜出。

  年4月6日,《扎溪卡的微笑》拍摄脚本完稿;5月2日定稿;5月10日拍摄工作启动;6月,摄制组进藏开拍;8月27日,故事中的17个唇腭裂患儿和家长跋山涉水医院——医院接受免费手术。9月3日,手术成功的16个孩子与家长高高兴兴地返家,唯有纪录片主人公多吉一家滞留成都,因为他的孩子小马达加突发肺炎,需要治疗后才能酌情实施手术。

  这是命运给予多吉一家额外的“关照”,也为纪录片的拍摄安排了一条新的“故事线”。

  9月5日,微笑列车中国项目总监薛揄来蓉探望肺炎治愈后等待手术的马达加一家,对多吉夫妇进行了慰问。随后,马达加顺利接受手术治疗。不久,他便可以“咯咯”地笑了,看到马达加开心地笑着,吉夫妇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年1月14日,纪录片片花剪辑出品;2月25日,纪录片杀青;4月23日,纪录片初版成片,时长70分钟;6月27日,CCTV首肯纪录片播出,片长定为50分钟;8月30日,《扎溪卡的微笑》终版宣告诞生。

  为了这最终的50分钟,一干人马奔波奋战了整整多个日日夜夜。结束一如开始,依旧没有鲜花掌声,只有卸下“战袍”后的内心安宁。

  鲜花与掌声来自后来——年11月16日,由王冲霄作为总导演的《扎溪卡的微笑》荣获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社会类亚洲制作奖”。年10月16日,由王忠仁作为主摄影师的《扎溪卡的微笑》斩获第三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最佳摄影奖。

  许多年后,当回望那些被岁月推移出来的距离,才真正悟到,原来,那些散碎的片段、多头的组合,已经逐渐结晶成了一个饱满独立、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生命整体,正沐浴着寥廓高原那通透的阳光,站在世界的最高处绽放微笑。

扎溪卡的故事

  扎溪卡高原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深处,这里平均海拔4米,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高度极限。这里的人们依旧保持着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在最接近天空的地方,过着艰难但又自由从容的日子。多吉一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土地。

  在这里,人们习惯于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佛。他们深信生命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轮回,因此,他们甘于并乐于接受命运的排定,尽管面对厄运,心底也会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扎溪卡汉子多吉与心仪多年的女子白马措喜结良缘,尽管白马措比他年长10岁,还曾两度离婚、育有3个孩子,但两人婚后非常恩爱,幸福如初。原以为儿子马达加的出生会给一家人带来欢乐,却成了一场噩梦的开始——孩子的唇腭裂就像一道伤口深深刻在两人心头。

  尽管多吉默默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但他的内心还是希望通过努力改写命运。当他得知孩子的病在成都可以治疗,便咬牙借了两万多元钱的高利贷,带着孩子一头扎向成都。然而,因为城市太大,语言不通,他医院。医院,又因为孩子太小无法手术,一番折腾,手里的钱所剩无几。

  回来后,债主踏破了多吉家的门槛。多吉唯一的出路就是去挖虫草卖钱还债。

  虫草的生长期很短,只在每年四、五月间。由于过度采挖,即使是在扎溪卡这样封闭的地方,虫草也是越来越难得一见。多吉与妻子商量,要去几十里外的一座山上碰碰运气。

  一家人凌晨出发,徒步4个多小时才抵达那里。然而,他们苦苦寻觅了一天却一无所获。于是,他们又去向更偏远的山地。多吉的冒险终于获得丰厚的回报——他挖到了20几棵虫草。他特意买了两条金色的哈达去寺院祈祷,希望有佛祖保佑,让他挖到更多虫草,赚到足够的钱为孩子治病。

  虫草季节匆匆结束,然而,多吉最终也没有将虫草卖掉。为了生计,他来到县城,找民政局领取政府低保补贴。这次,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在民政局工作的依希拉姆。交谈中,多吉诉说了自己的遭遇,依希拉姆一一记在心里。送走多吉,依希拉姆找到姐姐扎嘎拉姆一起去多吉家探望。了解到了多吉一家人的困境。

  从多吉家返回,拉姆姐妹一起商量办法。读过书的姐妹知道,唇腭裂是一种疾病。既然是疾病,就有可能治愈。医院,然而每次都不免失落。几千元的手术费用对于绝大多数扎溪卡人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数字,更不要说多吉这样已是债务缠身的人。

  有时命运就是如此神奇,一个偶然的机会,“微笑列车”的宣传单映入依希拉姆的眼帘——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唇腭裂患者,不限户籍,无须开具任何证明,医院填写《贫困声明》和《病人记录同意书》,便可获得免费修复手术。

  依希拉姆立刻打电话给“微笑列车”医院——医院。得到明确答复后,拉姆姐妹一起赶往牧区通知牧民。拉姆姐妹知道,在扎溪卡牧场,患有唇腭裂而未曾医治的人至少还有十几个。姐妹俩想,既然有“微笑列车”的帮助,她们只要找到这些病人,想办法凑够路费和生活费,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去做呢?拉姆姐妹开始逐家寻访,一个月后,她们找到了17位患者。然而,许多人对此将信将疑,不太相信世间会有这等事情。经过再三劝说,大家同意跟着拉姆姐妹去试试“运气”。但此地距成都有公里,乘车至少要三天两夜,一路花费也要两三千元,这几乎是牧民一家的全年收入,单凭牧民自己根本无法成行。情急之下,拉姆姐妹决定自掏腰包。她们都在县政府部门上班,工资虽然微薄,但相比于牧民,这件事也只能由她们来做。拉姆姐妹在县城租了一辆客车,当通知大家即日出发,人们的心像是一下飞到了天上。

  然而,好事难免多磨,那天夜里暴雨突降,扎溪卡通往外界的道路被水冲毁。雨还未停,多吉就和村民们同去抢修路面。事关孩子,每个人都是全力以赴。终于,他们在3天后的深夜赶到成都。

  在医院的妥善安排下,病人们顺利住院检查,准备手术。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多吉的儿子马达加被诊断出患了肺炎,不但无法实施唇腭裂手术,还要立即转院治疗。多吉的希望似乎再次被浇灭了。

  当其他患者陆续手术出院,医院驻守,一边为孩子治病,一边等待复诊手术的机会。半个月后,孩子的肺炎痊愈了,多吉夫妇带着小马达加回到医院进行复诊。

  复诊结果终于出来:孩子各项指标达到手术要求,可以实施手术!

  百般磨难之后,一切都顺了起来。手术非常成功,当夫妻俩第一次看到马达加完好的面容,禁不住相拥而泣。那一刻,他们就像是过了一年、一生。望着新生一般的孩子,他们就像是自己也获得了新生一般。

  而此时,遥远的扎溪卡高原,拉姆姐妹正骑着骏马向着更远处走去。她们继续寻访着需要帮助的人们……

故事里的故事

  大凡善的故事起因总是充满了苦难艰辛。

  《扎溪卡的微笑》总导演王冲宵在拍摄手记里记述了影片之外的人与故事。他写道——

  ★同情是件奢侈品。

  在启程去往扎溪卡高原之前,我告诉自己,我们是没有资格对那里的人们施与同情的。

  有资格的是拉姆姐妹,因为她们属于那片高原。

  第一次听到拉姆姐妹的名字,是在成都医院。那时我们正在为拍摄唇腭裂救助的公益纪录片寻找线索。医院里有几个藏族病人,目光和善,又略带惶惑。他们从遥远的高原来到这座陌生的都市,语言不通,难免无所适从。

  热心帮忙的龚彩霞护士长忽然问我们是否想结识一对藏族姐妹,医院里如果来了藏族病人,只要打个电话,她们若在成都,就会赶来做翻译和义工。姐姐叫扎嘎拉姆,妹妹叫依希拉姆。

  “她们在藏区工作,每年冬天下山休假,医院做义工。”龚护士长说。

  龚护士长帮我们约了拉姆姐妹,她们恰好人在成都。

  成都的武侯祠是藏民聚居的地方,冬季里人气似乎更旺一些。此时的藏民要么踏上去拉萨的朝圣之旅,要么躲在家里烤火过冬,而经济条件稍好的则会来成都小住。

  拉姆姐妹都是普通公务员,姐姐在人事局、妹妹在民政局上班。她们所在的石渠县是四川所辖藏区中最偏远、最贫瘠的地方,每年10月大雪封山,来年5月才有春意,一年中有半年时间被“冰封”着,藏族公务员大都在此时来成都休假。

  拉姆姐妹吸引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因为她们漂亮、善良,也不是那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计划——她们希望把家乡所有唇腭裂孩子都带到成都做手术。促使我决定拍摄她们的,恰恰是她们身上那种看似矛盾的气质:既忧心忡忡又自信满满,既羸弱如风又强悍如石。她们深知人生本是宿命,却又执着相信人的力量能在恰当的时刻去改变宿命。她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一个证明。

  ★在认识拉姆姐妹之前,关于唇腭裂,我们已经听过无数的故事。唇腭裂俗称“兔唇”,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似乎有一个永远戴着口罩的孩子。离群索居的他,让我们对他的生活一无所知,唯一难忘的就是那双深若寒潭的眼睛。

  对唇腭裂的真正了解,是从微笑列车基金会开始。这家全球最大援助唇腭裂手术的慈善组织,在富裕国家和地区募捐,用以资助全球发展中国家贫困家庭的唇腭裂患者,使其得到免费手术修复。

  对“微笑列车”的好感,源自它的低调。

  微笑列车基金会虽已做到了最大,却极少出现在聚光灯下。在中国办事处,简简单单的办公室,忙忙碌碌的几个人,朴朴素素的行事风格,当他们提出希望我来制作一部关于唇腭裂患者援助的公益纪录片时,我没有犹豫。我喜欢和这样的人打交道。

  ★我们的副导演蒋浩是成都电视台资深纪录片导演,当我们把选题范围大致缩小到川藏线的时候,成都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基本上是蒋浩完成的。

  跟随拉姆姐妹深入尚处于原始状态的扎加部落寻访患者,那里车辆无法通行,只能骑马。摄制组成员每人身上都挂满了摄影器材,山路崎岖,既要赶路又要照顾器材,很难保持平衡。蒋浩两次从马上重重摔下,满是石块的路面,他怀抱设备,只能任由后背着地,身上的伤直到两个月后拍摄结束都未见痊愈。

  ★摄影指导王忠仁老师原本身体状态就不是很好,但在我们的“蛊惑”下还是老将出马。扎溪卡高原缺水少电,驻地没有热水,平素喜欢干净的忠仁老师只能洗冷水澡,而那是出门必须穿上羽绒服的时节。

  就在从扎溪卡准备出发返回成都时,老天似乎专意让这段行程多份磨难。大雨连降数日,扎溪卡唯一通往外界的道路被大水冲毁。忠仁老师还因为帮助两个喇嘛从激流里拖出摩托车而受冻染上了肺病,很久方愈。

  ★对于摄制组而言,这次拍摄似乎注定了磨难重重。

  丁珍曲扎是本片摄影,一个典型的康巴汉子。之前在内蒙古草原上拍摄,为救一匹陷入沼泽的马,重重扭伤了腰。医生认为他已不再适合摄影师的工作,于是丁珍曲扎尝试着从家乡进些虫草在北京销售,生意渐渐风生水起。

  此去藏区拍摄,摄制组里没有一个藏族同胞必定寸步难行。丁珍曲扎听罢扎溪卡的故事,坚决放下手里的生意,和我们一起出发。他的加入令拍摄进程顺利很多,与藏民的镜头沟通也更加顺畅。

  在石渠县城拍摄需要一个高点视角,附近只有一家饭馆是三层小楼。经与店主协商,丁珍曲扎爬上楼顶。楼上是个储物间,很久没人上来过。一段逼仄的楼梯年久失修,光线昏暗。等到我们听到响声跑进饭馆时,丁珍曲扎已经躺在水泥地面不能动弹。他怀里还抱着摄影机,身侧是破碎的楼板。

  如何把重伤的丁珍曲扎送出扎溪卡,医院成为头号难题。去成都需要三天两夜,且沿途多处有泥石流塌方。相对较近的是去一天一夜路程的青海西宁,但是有段山路极其凶险。权衡之后,找到扎溪卡唯一一辆救护车连夜奔赴西宁。

  一路上丁珍曲扎闭目不语。山路之颠簸,即使健康人也骨松形散,何况受了重伤的丁珍曲扎!大家的心也同他的身一样疼痛。我们敬他是条汉子,也疼他是我们的兄弟。

  医院,丁珍曲扎被确诊为三节脊柱粉碎性骨折!

  从丁珍曲扎受伤,医院病房,整整三天三夜,摄制组成员几乎没有合眼。所谓以命相托、患难与共,说来豪迈,但心底的恐惧担忧或许只有经历才能体会。那一刻,我只觉得天地间个体的渺小无力,状若尘埃。

  命运的真相是:在彻底粉碎了你的希望后,总会给你一个复原的机会。对扎溪卡那些唇腭裂孩子和他们的家人如此,对历经波折最终完成影片制作的我们,也是如此。

  经过两次大手术,穿了半年的“铁衣”,丁珍曲扎奇迹般地恢复过来。治疗期间有相恋多年的女友倾情照料,不久后他也如愿的求婚成功!

  如今,丁珍曲扎、王忠仁、蒋浩都重新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迹。兄弟几人很少见面,但每每谈及扎溪卡之旅,依旧会有强烈的幸福感。这是全情投入的幸福感、生死相交的幸福感,外人不足与道。

信念的力量

  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创始人兼董事长王嘉廉先生这样评价微笑列车与《扎溪卡的微笑》——

  我们的信念有着异常强大的力量,它能创造我们,也能毁掉我们。我们所相信的,终究会实现。

  “微笑列车”有一个信念:我们相信这世界上所有罹患唇腭裂的孩子,不管他/她在哪里居住,也不管他/她生活得富裕或是贫困,都有得到改变的一个机会,继而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微笑列车”一直以来都以各种方式倡导着她的信念。与世界各地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们胼手胝足,正一步一步接近着她的目标。我们见证了成千上万改变生命的奇迹,含泪带笑。

  这部由CCTV精心摄制的纪录片《扎溪卡的微笑》忠实地记录了真实生活中的故事,精确地捕捉了17名唇腭裂孩童生命获得改变的瞬间,以及他们的家长和家庭所经历的变化。

  我由衷地祝贺优秀的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全体人员,以及所有为这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的制作提供帮助的人们和机构。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我知道有不计其数的来自各种职业、各个地方的人们有着和“微笑列车”同样的信念。我深信我们同心协力的坚持终将使我们的孩子不再饱受唇腭裂之苦。

  我们能,我们一定能,把我们生活的地球变成一个孩子们的天堂。

  我们一起所做的善事,将愉悦我们的内心。这种不可言传的满足将伴随我们一生。

本组图片由中华慈善总会、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anchaonangzhong8.com/clyy/111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