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的骄阳如火,好似张光波教授对麻醉的挚爱,深情而热烈。
近日,医院麻醉科陈晓云医生与谊安一行前往“中国无痛分娩第一人”张光波教授的家中。张教授今年已92岁高龄,头发花白,身体健朗依旧。
摄于年6月15日,医院麻醉科陈晓云,中间为张光波教授,右一为谊安医疗李泓
简介
张光波,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中国无痛分娩第一人,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年从丹东省立第一女子高等学校毕业(伪满洲国高中,从小学到国高皆学日语)。年参加人民解放军于华东军大学习后,转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年毕业后,分配到医院工作。年收治抗美援朝 伤病员,张老在行扩创、取弹片手术时初次接触了硫喷妥钠静脉麻醉,并多次荣立军功。年转业回上海,医院麻醉科学习班学习各种麻醉技术;后又医院邹学超主任指导下,学习胸科麻醉。年3医院麻醉科,在谢荣主任指导下工作。医院不久,北京医学院医师班招生,经谢教授批准参加学习。经过4年的医疗系全部课程学习和实验操作,于年9月毕业。年2月至年10月,赴日本东京昭和大学医学部麻醉科学教室学习并毕业。年5医院离休。
到达张教授家中时,她正在整理捐赠给谊安麻醉学博物馆的资料,看着摆放整齐的各类书籍、证书、手稿、勋章等等张教授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令我们肃然起敬。
摄于年6月15日,张光波教授家中
张教授十分健谈,亲切地跟我们细说了自己的麻醉从业经历和生平趣事。
1
邂逅麻醉,开创中国无痛分娩新技术
年,张教授进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原本因动手能力强被分配去学测绘,而她坚持要学医,后转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并于年进入医院做医助。医院的病房里,她第一次对麻醉产生兴趣。
年,张教授转业回上海,医院(医院)麻醉科学习班学习麻醉技术,后医院学习胸科麻醉。年,她进入北医院麻醉科(即现在的“医院”),在谢荣教授的指导下工作。
张光波教授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
年,张教授被派到妇产科做麻醉,当她看到产妇在临产时要承受撕心裂肺的痛苦时,十分揪心。“麻醉是我的本职工作,既然我可以给手术里的病人镇静止痛,为什么不能帮助这些姐妹们在生产中减轻痛苦?”
于是,研究无痛分娩的强烈想法随之而生,不容多耽搁,她立即报告了谢荣教授并得到大力支持。年9月至年3月,通过对67名分娩镇痛的案例分析,她撰写了名为《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无痛分娩的探讨》的论文。在年5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麻醉学术会议上,谢荣教授作为会议出席者,对张教授这篇论文作了报告,第一次在中国证实了分娩镇痛的可行性。但可惜的是,随着那个特殊的时代来临,相关研究中断,这篇论文没能成功发表便销声匿迹。
2
因缘际会,赴日留学
从小学习日语的张教授,或许自己也没想到会在知天命的年纪圆了赴日留学的梦。
年6月,中华医学会邀请日本医学代表团来华研讨,由于张教授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便被邀请为代表团的临时翻译。在见习之余的闲谈中,代表团之一的日本知名乳幼儿专家奥山和男了解到张光波是麻醉科医生,叹其日语水平之高,便询问她是否想要去日本留学。
但是在那个年代,薪资微薄,全家都凑不齐一张机票钱,在得知张教授的困难后,奥山和男在回国后便主动为她争取到了公费留学机会,并为其邮寄了机票。年2月,55岁的张教授顺利抵达日本东京昭和大学医学部麻醉科学教室学习。
留学期间,张教授被日本先进的麻醉技术深深吸引,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日勤学苦练,丝毫不敢懈怠。医院出身的她有着坚韧的性格和行动力,白天帮助导师做课题研究,晚上回宿舍后孜孜不倦的学习麻醉知识到深夜。
在导师细山田明义教授的安排下,张教授跟随指导导师安本和正博士研究了“脊髓麻醉平面对肺功能和动脉血气的影响”的课题,并取得显著成果。期间,她的专业和努力赢得了安本导师的欣赏和赞叹,安本导师不仅对她倾囊相授,两人还成为了挚友,由于安本导师年龄较小,张教授便亲切的称其为“小导师”。
摄于.9.29,左一为指导导师安本和正,右一为张光波教授
年10月,张光波学成归国。在毕业鉴定证书中,安本导师称赞医院的优秀代表。
年,在指导导师安本和正的邀请下,张光波教授再次前往日本参加第三十届日本麻醉会议及学术交流会。期间,学习了关于喉罩和七氟醚的临床使用,并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在当时,喉罩和七氟醚是两个很好的新产品,张教授希望能迅速引进中国,于是准备尽快回国。然而,对于如此优秀的学生,安本导师万分不舍,邀请她继续一起做针灸麻醉对呼吸功能影响的研究。正好此时,张教授的爱人来信说到自己生病发烧的事情,她就以此为由请求归国了。
回国后,张光波教授带着安本导师赠送她的喉罩和七氟醚样品,紧锣密鼓地开展了相关实验。年,张教授在《中华麻醉学杂志》上发表了“喉罩(LM)的临床研究(成人)”的论文,并指导医院麻醉科首次在国内成功运用。年,在《临床麻醉学杂志》上成功发表了“新通气法喉罩(LM)用于小儿唇腭裂整复术二例”的论文。同年,在《武警医学》上发表了“七氟醚紧闭式麻醉的临床应用”的论文。这两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填补了我国在麻醉方面的空白。
3
守得云开见月明:尘封半个世纪的论文重见天日
年,美国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泌尿麻醉部主任、“无痛分娩中国行”发起人胡灵群找到了张教授并重新挖掘了她沉睡半个世纪的关于无痛分娩的论文,胡灵群认为这篇论文让世界了解到中国医护人员对人类医学进步的贡献。
张光波教授的原版论文
“我们也是在近些年才发现了这个具有珍贵学术价值,却并没有公开发表的重要报告。”医院麻醉科曲元说,“这篇论文里所涉及的方法和技术已经过时,但论文的价值在于打破了在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领域起步晚的认知。”
年3月12日,“无痛分娩中国行杂志”编辑部执行总编、医院产科主任蔡贞玉教授陪同“无痛分娩中国行”领队之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产科麻醉培训部主任陶为科教授共同拜访了张光波教授,并由蔡贞玉主任为张光波教授录制了祝贺第49届SOAP“北美产科麻醉与围产医学会年会中国专场”召开的视频。在场所有人都专注聆听,无一不被这位老人多年前的贡献和付出所震撼。
摄于年3月12日,左一为蔡贞玉主任,中间为张光波教授,右一为陶为科教授
在胡灵群的推动下,张教授所写论文《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无痛分娩的探讨》被整理公布,国际麻醉界权威杂志《AnesthesiaAnalgesia(麻醉与镇痛)》发表论文英文版。美国爱荷华大学麻醉科主任、前西北大学教授黄辛迪(CynthiaA.Wong)被选为这篇文章的主审。
年6月16日,“中外产科麻醉专题演讲:今昔与展望”暨“张光波医生年椎管内无痛分娩研究论文中国首展”。(前排中间为张光波)
当今世界公认最有效的椎管内分娩镇痛方法,正是缘于为孕产妇消除分娩痛苦这一临床实际的初衷,才具有了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的深远意义。张光波教授等医学前辈53年前开创性研究,对中国、乃至对世界范围内的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的开展和推广都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经过几代人不断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技术更新、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后,今天,我国的硬膜外分娩镇痛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并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和推广;而产科麻醉也日益成为中国现代产房暨围产医学多学科团队的中坚力量,为中国母婴医疗与安全保驾护航。
张光波教授对麻醉热爱了一生,医院退休后,也一直在临床一线发光发热。她先后医院、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医院、医院,继续进行临床麻醉指导和科研教学工作,并先后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摄于年6月15日,张光波教授家中
如今,张教授在年迈之际,把生平的研究资料和收藏典籍悉数捐赠到谊安麻醉学博物馆,为麻醉学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为进一步完善中国麻醉学史实,推动麻醉学科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未来,谊安医疗将会持续记录中国麻醉发展历史,传承麻醉学精神,为当今麻醉学临床研究与设备开发提供详实权威的宝贵历史资料。感谢张老!祝福张老!
参考文献:
[1]张凌云,王潇.中国“无痛分娩第一人”与被遗忘55年的论文:中国起步并不晚[N].解放日报,-06-19(7).
[2]张光波.懐かしい日本留学[J].日中医学ニュース,(10):11-12.
[3]张光波.回忆麻醉从业40年[Z].医院麻醉科科志(-年),-05:74-77.
[4]蔡贞玉.张光波教授:中国无痛分娩第一人[J]NPLD-GHI.Nov24;3(11):24
特别感谢医院麻醉科陈晓云医生为本文提供的素材和指导。
谊安麻醉学博物馆线上°全景参观体验服务于年正式上线,点击“阅读原文”,即刻开启您的参观之旅。
戳原文,在线参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