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3,微博6000万阅读这部

竹西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编辑

淡淡翠

今年的这场抗疫战,有多少人被前线的医护人员感动了?

他们有的人彻夜不眠不休,奔赴疫情重灾区;有的人主动请战,最后却以生命为代价,在病毒和百姓之间筑起了一道安全线。

相比起他们来说,天天宅在家喊着“憋坏了”的我们,其实才是被保护的最好的一群人。

病毒肆虐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更留意起这群时代的逆行者。

恰当其时,一部名叫《中国医生》的纪录片播出,并在网上悄悄地火了。

它不仅在微博贡献了多万的阅读量,豆瓣分数更是从9.1直飙9.3,片里年轻帅气的“现实版江直树”——徐晔医生更是刷爆全网!

和很多对医者歌功颂德的纪录片不同,《中国医生》把眼光对准我们身边平凡的医护群体,不煽情,不高光,也不对他们英雄化。

因为脱下白衣,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

他们会有利弊的权衡,做选择的无奈,甚至很多时候,还有一种隐忍的负罪感。

但平凡如他们,见证过无数冷暖,却依然相信光明;有过挣扎和胆怯,却仍能在大局当前时挺身而出。

我们为什么总能被这样一群人感动?

因为他们身上,都有我们的影子。

在一次次无奈中迅速成长

被称为“全片第一美男子”的徐晔,是中山大学的医学博士,今年28岁。

对于像他这样刚入行的年轻医生来说,最快成长起来的方法,就是在治病救人的同时,看清这世道上太多的无奈。

徐晔最难忘的一个病人,是一名95%重度烧伤的老人。

为了避免感染加剧,徐晔需要尽快给老人做植皮手术,但老人的家属却婉拒了他。

原因是手术太贵了,他们做不起。

看到家属的态度,徐晔心里急了起来。

要知道,他接诊的上一名患者就是因为没做植皮手术,在上个月去世了。

热心肠的徐晔不希望悲剧再次发生,他把老医院的基金会,并申请到了2万的医疗费。

审批下来的时候,徐晔笑得很开心,他觉得,老人的医治终于有了希望。

可徐晔没想到,当他把申请到医疗费的事情告诉家属的时候,又被现实冷冷地浇了一盆水。

因为按照正常的手术方案,老人需要在术后至少要住14天的院,合计起来的医疗费还是高得吓人。

要知道,家属为了付前期的医疗费几乎倾家荡产,现在再也拿不出其他积蓄了。

所以当徐晔跟家属说明情况时,家属直接向他比出了2个指头:

“20万,要不要?徐医生,你可千万别告诉我不要20万。”

反诘的口吻,像是告诉徐晔区区2万基金费不过杯水车薪,也像是在心酸地自嘲。

听到这话,徐晔蹙紧了眉。

他很想再劝家属一些什么,只是所有的说辞,在没有经济能力的支撑之下都显得异常的苍白无力。

后来,趁着徐晔不值班,家属医院。等徐晔闻讯赶来时,病房早已空无一人。

“很多时候,往往是医术的瓶颈还没遇到,人心的瓶颈就遇到了。”

看着老人躺过的病床,徐晔的心情非常沉重。

可现实就是这样,医患双方的博弈,金钱利益的权衡,对于很多人来说,永远都是无解的难题。

相比起28岁的徐晔,44岁的主任医师朱良付的处境则更加为难。

毕竟他医治的脑卒中,是全国致死率第一的疾病。

有时候能不能医治已经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哪怕拼尽全力,也无法逆天改命。

正因如此,朱良付成了很多家属的“受气包”。

你相信吗?

很多时候,朱良付要从一大早不间断地工作到凌晨5点,上一秒还救人救到心力交瘁,下一秒就被疯狂投诉到抬不起头。

有家属甚至对他放出狠话:

“你把我家老爷子害死了!我要把你撕成碎片!”

朱良付本来身体就被严重透支,一听这话更是心寒到极点:

“一个人什么时候最委屈?他尽了全力在救人,最后还被暴打了一顿。”

万分委屈的朱良付,真的担心哪天自己会突然倒下去。

但他不能。

因为他知道,国家至少要花上25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像自己这样的医疗骨干。

“我不能死!我要是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这样想着,朱良付只得咬咬牙克服掉自己想退缩的心,重新站上了手术台。

你看,其实医生和我们一样,也会有无力、无奈,甚至害怕。

但在职业被无限英雄化的背景下,很少有人能够正视他们身上脆弱的一面。

所以,很多的医生只能默默地压抑下常人之心,把委屈和痛苦埋在最深处,然后迅速地逼迫自己成长了起来。

在愧疚之后负重前行

在血液科工作的很长一段时间,孙自敏都忘不了一个人。

这个人是她的同班同学,“长的有点像林黛玉,脸甜甜白白的。”

最关键的是,同学不止长的漂亮,而且对孙自敏非常信赖。

在知道自己得了血癌后,她选择住在了孙自敏的病房里。

但因为血癌是绝症,孙自敏没法治同学的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被病痛一点一点地抽光生气,最后离开了世界。

自觉辜负同学的孙自敏,从此陷入了深深的愧疚:

“作为医生,没有把人家的病治好,我不敢面对她,一直都觉得对不起她。”

而且,随着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孙自敏感到越来越崩溃。

能让一个医生崩溃的理由是什么?

医闹多,工资少,还是工作累?

对孙自敏来说,都不是。

她觉得,最让自己干不下去的原因,是血液科的工作“没有任何的成就感”。

孙自敏曾经做过一次病例回访分析,医院救治过的白血病人,全部都死了。

“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

每次想到这里,再看到患者那一张张苍白又憔悴的病容,孙自敏都感到痛苦至极。

“这些人拉着我,再加上我的同学,我晚上睡不着觉,所以我当时就立志:就要攻克白血病。

不攻下白血病,我这个医生也做不下去了!”

内心备受煎熬的孙自敏,给自己撂下了狠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年,孙自敏已经钻研出了一种脐带血回输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能不能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

有一天,血液科送来了一个叫做荣荣的小女孩。

孙自敏尝试着给荣荣做了脐血回输。开始非常地顺利,可没想到第10天,荣荣的细胞就开始蹭蹭蹭地往下掉。

孙自敏慌了神,她赶忙咨询国内的专家,但是因为国内都没有成功的案例,没有人能告诉她究竟怎么做才是对的。

荣荣的爸妈这时也乱了阵脚,他们强烈要求把女儿带回家,被孙自敏拦了下来:

“不行!不能带回去!再放两天,就两天!”

孙自敏急中生智,给荣荣打了10毫克的甲强龙,第二天回头再来看她,发现体温居然奇迹般地退了下来。

孙自敏稍稍松了一口气,但她还是不敢放松警惕。

之后,她几乎寸步不离地守着荣荣,生怕哪个环节出了差错。

就这样守了27天,孙自敏觉得每一天都度日如年。

最后检测结果终于出来:荣荣的中性粒细胞数大于,脐血植活了!

听到报告,孙自敏感动的想哭,这是她进血液科13年以来,头一次尝到成功的喜悦。

对医者来说,渡人,亦是渡己。

现在的荣荣,已经长大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亲切地称呼孙自敏为:“孙妈妈”。

这无比亲昵的一声“妈妈”,也成了孙自敏继续前行的动力。

20年过去了,孙自敏终于慢慢从往日的愧疚感中走了出来,她陆陆续续攻克了很多血液病难题,也给无数的家庭,带去了生的希望。

见过无数残酷,依然选择善良

有人这么形容医者:

“初是见痛苦,生悲悯;后是见人心,生冷眼。

即使对人性不抱乐观,但依然愿意治病救人。”

西交大一附院的舒茂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他救治过无数个唇腭裂的孩童,其中有很多都是被父母扔在路边的弃婴。

“一个好好的孩子,为什么父母就那么残忍地把他给扔掉了?”

从医几十年,舒茂国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自私与淡漠。

一天,舒茂国的病房又送来一个唇裂的弃婴。

据孩子的养父母说,婴儿捡来的时候已经被冻得全身青紫,再加上周边还有十几条流浪狗游荡着,他随时都有被咬死的危险。

看着孩子,舒茂国觉得心酸又无奈。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身世悲惨的男孩,一见到舒茂国,居然伸出手摸了摸他的头,嘿嘿地笑起来。

这一举动,让舒茂国原本阴沉沉的心,一下子亮起来:

“就像共振一样,感觉我们就在一个频率上,很快就能无缝地对接上。”

一股久违的温暖情感在舒茂国心里涌动着,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做了一个决定:

不仅要亲自给孩子做手术,还不让孩子的养父母花一分钱!

“其实我觉得这个孩子已经不简单是养父母的孩子了,只有社会上有爱心的人才能把他供养起来。”

舒茂国最终也真的做到了,用最顶尖的手术方法,免费为孩子缝合了创口。

其实,比起那些救人命的医护人员,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像舒茂国这样的普通外科医生。

有的人甚至会这样觉得:

一个整形手术,哪有救命来的伟大?

却往往不知道,医者的善意和医术的对患者的影响,很多时候是不能用“救命”这个标准来衡量的。

舒茂国说过:

“中国的文化里头,一个唇裂的孩子后面又是一大堆人,(他的)心里会一直接收到压力。

所以好的手术,更多地是通过解决他的外形,来解决心里的问题。”

只有心里彻底的健康,才能迎来完整的人生。

所以那个唇裂弃婴的幸运,不仅仅是免费做了一场手术,更是因为遇上了一名好医生,阻断了社会偏见所能带来的伤害,给了他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权利。

不由得想起一个月前在医闹事件中受伤的陶勇,他在双手被砍后,依然想着能够做些学术研究,为医疗界做贡献。

他还说:即使不能重返手术台,也想带领一群盲童全世界巡演,让他们学会赚钱养家,自立自强。

世间大善莫过如此,见过人性中最深的淡漠,却依然柔软善良。

用中山大学医学院上的铭言来形容这群心怀慈悲的医者,再恰当不过:

“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人医心。”

何谓救人,救国,救世?

必先医病,医人,医心。

豆瓣《中国医生》纪录片的评论区里,有这样一条高赞的一条评论:

“我们为什么尊重医生这个职业?

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没有道德缺陷的天使,而是他们代表了人类对抗自身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很多人都在讴歌医者有多么多么伟大,但其实他们也和纪录片里的一样,有无奈,有心酸,也有真实的害怕和局促。

只因为工作离生死更近,所以他们在直面病痛灾难时,才显得更加波澜不惊。

和平年代如是,疫病当前亦如是。

他们可以通宵不眠,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也能够斩断牵挂,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

甚至于,在被当成“造谣者”训诫时,他们也能够勇敢地挺身而出,用生命架起一道阻绝病毒的安全线。

如果不是这次疫情,我们很难看到这群在背后默默推动社会的白衣战士

毕竟在此之前,他们和我们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隐没于人潮,专注于低头做好自己的事。

可正因为他们如我们一样,真实又生动地活着,我们才能如此感同身受。

凡人与英雄,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契机,在大风暴降临前,逆风高擎炬火,驱散一切黑暗。

就像鲁迅先生说过的: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其实每个凡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英雄,每个人,也都可以活成一束光。

关于《中国医生》这部纪录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柴叔爱听~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anchaonangzhong8.com/clxf/1159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