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学期的课程,大多的认识更多的是在手术室里观摩探讨所得。在此,我会以解剖、分型、以及相对应的治疗技术这三部分简单总结下自己的所学所得。
解剖:
腭为口腔顶部,分为前部的硬腭和后部的软腭及悬雍垂,所谓的腭裂是先天性的纵行裂隙。生理功能:保持口腔清洁/关闭鼻咽腔/协助吞咽/协助语音功能
硬腭的血拱来自于三个血管:前面是鼻腭孔的血管神经束,双侧为腭大孔的血管神经束,呈三角形状的排列,互有交通支。软腭血供丰富:由前向后-腭小动脉/腭升动脉/咽升动脉/扁桃体动脉。肌肉组成:由前向后-腭舌肌/腭帆张肌/腭咽肌/腭帆提肌/悬雍垂肌
静脉系统:均同名静脉伴行,注入(翼内肌和翼外肌)翼静脉丛和咽缩肌后面的静脉丛,最后汇入面后静脉至颈内静脉
软腭中有6对肌肉分隔口咽和鼻咽组织,对于呼吸,咀嚼和正确的发音都是必需的。分别是:腭帆提肌,咽上缩肌,腭咽肌,腭帆张肌,腭垂肌和腭舌肌。
腭裂的分型
腭隐裂:黏膜连续,黏膜下肌肉裂开
I度腭裂:单纯的悬雍垂裂
II度:单纯软腭裂开;浅II度-软腭1/2处裂开;深II度-硬腭1/2和软腭全裂开(单侧/双侧)
III度:硬腭/软腭/齿槽/鼻道全部裂开(单侧/双侧)
Kernahan’sClassificationVeau’sClassification
手术目的:
1.关闭裂隙,隔开口腔和鼻腔,满足进食发音的需求
2.恢复软腭的长度,高度和活动度,满足发音的要求
手术技术:一般在出生后12-18个月左右做腭裂整形修复手术
兰氏法:沿裂口边缘和双侧牙龈做平行切口(松弛切口),做双侧双蒂的骨黏膜皮瓣,游离鼻腔和口腔面的黏膜皮瓣,中线的对合缝合。但术后硬腭较短,语言疗效不佳,可结合软腭内肌肉的成形手术,可获得较好的语言效果
vonLangenbeck
双瓣法:基于腭大动脉的双侧骨黏膜皮瓣,大范围的组织剥离,以达到无张力的闭合,即便不规则的腭裂口。争议:腭板下骨黏膜剥离大,损伤较大,影响后期腭板的发育
Two-flappalatoplasty
V-Y后退皮瓣法:基于腭大动脉的双侧骨黏膜皮瓣,牺牲腭骨前部的软组织,推向后弥补裂口缝合的软组织不足。由于裸露腭骨前部组织,因此对面部发育不佳。
V-Ypushback
反向双Z瓣法(Furlow):以裂口为轴线的两个Z字成形,分别位于软腭的口腔面和鼻腔面,前方蒂的皮瓣仅含黏膜,后方蒂的皮瓣包括黏膜和提肌复合物。可延长软腭,但是横径缩短,裂口较宽时闭合难度增加,语言疗效优于兰氏法,但存在较大的瘘管形成的风险。可同时行腭内肌肉成形手术,手术争议是:提肌的非解剖复位。
DoubleopposingZ-plasty(Furlow)
内腭成形手术-不同缝合术式分型
Furlow法联合软腭内提肌成形:从硬腭后部将异常附着点切断,横向调整,缝合固定在中线,重建提肌悬带。
临床中常用的是兰氏法和furlow法,前者常适用于腭隐裂,I度腭裂和II度腭裂;后者适用于软腭裂和不规则腭裂口,对于III度腭裂可合并使用,均搭配松弛切口即可。总之无论那种手术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要消除皮瓣牵拉缝合的阻力,拔除翼钩,剪短腭腱膜,松解腭大孔的血管神经束。腭裂整形修复的原则:1.分层的无张力缝合,一般硬腭两层缝合/软腭三层缝合(多了鼻黏膜层)。2.软腭的肌肉,特别是腭帆提肌的位置矫正,形成正常的肌肉悬吊3.软腭的修复要确保软腭的后表面在发音时抵着后咽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