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重庆健康频道
刘丽萍,女,46岁,硕士、副主任护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重庆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一院)血管外科护士长。作为重庆市第三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员接受为期一年半的援藏任务,医院任护理部主任,因身体原因提前3个月返回重医附一院治疗。
刘医院主持“优质护理服务”演讲竞赛。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我们援藏队员都是轻伤不下火线。我这不算什么,才做了复查,心脏早搏好很多了,兴许我还可以再次援藏呢。”刘丽萍说,人回到了重庆,心还在西藏昌都。
年12月,雪域高原白雪皑皑。到达昌都的第一天,刘丽萍只觉得严寒逼人,胸闷不适,还有浑身疲惫,但面临不到半年的“三甲”医院创建,任务紧迫,等不到身体适应,第一时间便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刚踏上工作岗位,尚未正式交接,她便进入了主人翁角色。深入临床观察,跟护士长、护士、职能部门负责人沟通,查阅资料,很快摸清家底,拟订了护理工作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她发现护理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临床护士超负荷工作存在安全风险,也不能满足“三甲”医院评审要求,便提出补充需求,有效改善了护士短缺的困难。
刘丽萍和护理团队与唇腭裂公益手术基金会老师一起,探讨学习患儿术后护理和健康教育方法。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我以前都不知道责任制护理,更不知道护理工作还可以这样管理,刘主任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鲜有意思的管理方法。”医院的护士长洛桑说。
刘丽萍带领团队全面梳理制度、完善质量体系、修订质控标准、深化优质护理内涵,开创了该院多项护理管理举措的“第一”:第一次开展护士长述职报告,医院的优质护理理念,第一次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第一次建立在职护士分层培训机制,第一次举办全院优质护理演讲竞赛,第一次实施“6S”环境与安全管理,第一次为全院护理单元订购权威护理杂志。
刘丽萍组织团队参加自治区科委举办的科普日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年5月中旬,医院接受了国家卫健委“三甲”评审,护理部多项管理举措赢得评审专家的赞许,护理团队的整体风貌也得到一致肯定。
刘丽萍尽管在昌都行政岗位工作,但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她,深入临床关心病人已成为一种习惯。她已记不清多少次总值班夜查房,多少次组织协调危重藏族同胞的救治。
一个晚上,妇科收治一个高二年级的藏族女孩子卓玛,突发阴道出血,检查发现血小板低至7×/L,怀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必须紧急输血小板,但血小板储存和运输条件要求高,在昌都无法完成。若不能及时输血,女孩随时可能出现大出血危及生命。医生们会诊经过止血、激素治疗等紧急处理后,决定必须尽快转院治疗。
刘丽萍当时正在全院夜查房,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赶到妇科病房。协商对策,指导家属想办法购买次日最早到成都的航班。同时,立即联系医院工作的同事,希望联系好床位,次日上午便可直接住院。待住院床位落实,航班确定,已是凌晨2点。
深夜的雪域,星河闪烁,静谧美好,但同时相伴着空气稀薄、天气极寒。通宵无眠,对援藏的医生护士们来说,已是平常之事。
本期编辑:郭婷婷
审核:刘晓江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