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从死亡工厂爬出的他,告

文/妮娜

编辑:秋秋谈花开时节

校对:橙子Lucky小木各

资深传媒人梁文道曾经讲起过,自己做读书节目时,每天会收到很多大学生的来信,向他咨询人生的意义。

有趣的是,不少中老年人也会来信提出同样的疑惑。给这些大自己几十岁的人当“人生导师”,多少让梁文道有点尴尬。

由此可见,人活一世,离不开“意义”二字。它就是人生这座矿里的神秘宝藏,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

让时光退回到20世纪40年代,在遥远的国度波兰,一个叫做犹太的民族,正经历着人类史上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纳粹德国在这里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万条鲜活的生命就此陨灭。

然而,在被称之为“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当面对饥饿、病痛、屈辱、乃至死亡的时候,有些人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放弃。他们挣脱了灵魂的枷锁,绝处逢生,最终找到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堪称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他发明的意义疗法成为西方心理治疗的重要流派。

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维克多·弗兰克尔讲述了自己传奇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犹太人所经历的苦难,更了解到他是如何通过意义的寻找,拯救了自己,也疗愈了他人。

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著作之一。直至今日,它在美国已发行了73版,超过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感动无数世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探寻人生的意义。

01当苦难来临,唯有勇气能使生命“逆袭”

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历经了几天几夜的颠簸,一辆载有人的火车到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从此,维克多·弗兰克尔踏上了炼狱般的征程。他从一名心理医师变成了编号为的无名囚犯。他的前半生就这样被否定了。

尽管在狱中,每个人都心怀幻想,但残酷的现实让他们意识到在苦难面前,最为可贵的自由化为了虚无。于是,惊恐和屈辱迎面而来。

随身携带的财产,如珠宝、手表、奖牌,全部被剥夺了,维克多·弗兰克尔只剩下一条皮带和一双破旧不堪的鞋子。他突然发现,除了赤裸的身体,几乎变得一无所有。

集中营的生存环境更是前所未有的糟糕。

大家挤在肮脏、湿漉漉的空间中,9个人睡在一张只有木板的床铺上,只得用泥泞的鞋子当枕头。

清脆的鞭打声不绝于耳,混着歇斯底里的惨叫声;麻木而绝望的人群被驱赶着走入毒气室,伴着低弱的哀鸣。

每日要为不到克的面包和1公斤清汤而战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力气去修铁路。有幸被挑去干苦力,成为了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渐渐地,人们不再惧怕死亡。大多数人变得冷漠,眼神中已经没有了光芒。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为数不多的“乐观派”,在如此的境遇中,他依然保持幽默和好奇。他发现身体的自我保护能力超乎想象,连教科书都无法解释。

当他洗完澡,赤裸裸地站在寒冷的秋风中,竟然没有感冒;严重营养不足,且无法刷牙,胃肠却变得更加健康;与鼾声如雷的囚徒们挤在一起,可以睡得畅快淋漓,甚至在甜美的睡梦中忘却痛苦、回归家园。

无数人在苦难中丧生,那么苦难还有什么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在勇敢接受痛苦挑战之时,生命就有了意义,并将这种意义保持到最后。

也正是这份勇气和坚持,让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生存率不足1/28的劫难中,成功“逆袭”。

当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也无法改变他人的时候,那就转变自我。要相信,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自己的命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02工作是谋生的手段,更是自我的救赎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曾说:“工作的意义在于提升心志,磨炼灵魂,塑造高尚的人格”。

维克多·弗兰克尔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琢磨人生的意义,中学时代迷上了哲学和心理学。16岁时,开始与弗洛伊德通信,在后者的协助下,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文章在《国际心理分析杂志》上发表。他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该领域获得成就。

然而,天有不测风雨。他刚被押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一部待出版的手稿就被没收了。维克多·弗兰克尔是多么渴望等到解放那一天,他可以重写这本书,那可是他用前半生的心血铸就的。

被转运到巴伐利亚集中营时,维克多·弗兰克尔得了伤寒热,不用外出干苦力。他就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在碎纸片上记了许多笔记,完全不顾重病可能导致的心血管衰竭。

就是这强烈的愿望帮助维克多·弗兰克尔在严酷的集中营中战胜一切困难。

当他出狱后,回到维也纳的第一天便得知父母、哥哥,还有心爱的妻子都惨死在集中营,妻子走的时候还怀有身孕。

痛不欲生的维克多·弗兰克尔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留在维也纳。为了忘却痛苦,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完成他作为精神病学家的使命。

年,他重写了那部遗失的书稿《医生与灵魂》。同一年,他还完成了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仅用时9天。他把亲身经历写进著作,这些文字不但拯救了自我,也疗愈了他人。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故事。

年,有一位年仅23岁的姑娘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两条小腿。被埋26个小时后,她成功获救,然而不到1岁大的女儿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令她痛苦不堪。

这个姑娘叫廖智,曾经是一名舞蹈老师。面对自己残缺的身体和女儿的离世,她一度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地震后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出演了舞蹈《鼓舞》,这是任虹霖导演为她创作的。尽管舞台简陋,尽管纱布包裹的双腿并不美丽,但当灯光亮起的时候,多名观众激动得站起来,鼓掌、叫好、再鼓掌......

后来,廖智坚持参加公益活动,也经常到残疾人学校去做心理辅导。即使没有了双腿,她依然可以继续跳舞,还可以帮助他人找到自己的价值。

这就是工作赋予生命的意义,积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有机会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价值。责任和使命让我们获得存在感,并且清晰地看到生活的目标,在追求中实现自我。

03爱与奉献,让生命之花处处开遍

当著名文化评论人南方朔读完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后,不禁坦言:小我消失、感性升华,能重新爱他人与爱这个世界。像弗兰克尔那样走出来的,又能有几人?

在狱中,哪怕自己生死未卜,维克多·弗兰克尔也没有停止过对妻子的思念。

在一个寒冷的清晨,衣衫褴褛的囚徒们被驱赶着走向工地。看守们无休止的咆哮、肆意而严厉的毒打,让每个人都感到精神比肉体更加痛苦。大家搀扶着前行,心中的委屈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偶然间,维克多·弗兰克尔抬眼望向天空。在那一片广阔无垠的蔚蓝中,星星已经在霞光中退去了,绯红的天边突然闪现出妻子微笑的脸庞,仿佛比冉冉升起的太阳还要明亮。他感慨万千,那简直是及时雨一样的激励和鼓舞。

他不知道妻子是否还活着,不过片刻的思念会让维克多·弗兰克尔感到无比幸福。第一次,他真切地理解了: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

大多数狱友也是这样,时常会沉浸在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中。他们一起畅想着,有朝一日从这里走出去,重返家园,与心爱的人温暖相拥。

尽管美好的愿望被一次次击碎,但是,这份灵魂相依的爱是支撑大家活下去的重要力量。

重获自由的那一天,维克多·弗兰克尔得知再也无法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爱人。他忍住悲痛,决定把这份积蓄已久的情感化成大爱,奉献给更多的人。

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维克多·弗兰克尔也遇到过一位因为无法接受爱妻死亡而重度抑郁的病人。对于这样的痛苦,维克多·弗兰克尔太有体会了,他一定要帮助这位患者走出来。

他试着让患者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先于妻子离开了人世,那结果又会怎样?患者告诉他,那将会给自己的妻子带来无尽的痛苦。

维克多·弗兰克尔通过成功改变患者对于命运的态度,让他明白了,原来能够陪伴妻子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便用自己的痛苦作为代价,也是值得的。而且,患者惊喜地发现,自己孤独的余生竟然有了意义。

同时,维克多·弗兰克尔还用“意义疗法”,帮助过一名外交官重新找到职业的方向,帮助过晚期癌症患者坦然地面对死亡,也帮助过失去孩子的母亲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就是他自己生命的全部意义。

我们熟悉的著名演员李亚鹏,在年发起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嫣然天使”专项救助基金,基金用于资助贫困的唇腭裂儿童。

尽管老天给了李嫣并不完美的脸庞,李亚鹏却让女儿为此而骄傲。他正是通过把对女儿李嫣的爱化成大爱,在帮助患有同样疾病孩子的同时,实现了新的价值,获得了人生的意义。

无独有偶,戴维·布鲁克斯在《第二座山》一书中也讲到:人生有两座山,第一座山是关于自我的构建,而第二座山则是关于无私与奉献。诚然,后者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地。

因此,获得自我的满足,我们会感到快乐;而帮助他人获得满足,我们可以更快乐。

04写在最后

读到这里,我们还在困惑吗?对于人生意义这个恒久的哲学问题是否有了答案?是成就、财富、爱情,还是精神自由?

相信个人会有种答案。不过没关系,维克多·弗兰克尔已经用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找寻到生命意义的有效途径:拥有迎战苦难的勇气、做有意义的工作、爱与奉献。

我们在苦难中得到磨练,在工作中不断修行,在爱与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世界是我们心灵的投射。唯有我们的心中充满阳光和雨露,世界才会百花齐放。

不辜负生命的每一天,努力在当下,拥抱未来中的可能,终将会看到更好的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anchaonangzhong8.com/clff/11239.html


当前时间: